本期嘉宾:Contra
所属行业:互联网科技
客户介绍:老鲍对话标杆第499期,邀请了实验编程创始人,数字艺术家,创意技术专家——Contra老师
本期聊天围绕“AI时代,如何培养技术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人才?”主题展开,我们精选了部分直播中的对话内容,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收看直播回放。
节目主播:小鹅通创始人CEO——老鲍
01 创业故事/个人经历 老鲍:罗老师,你好,我听小助理说咱俩是腾讯前同事。请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以及我们的实验编程。 罗老师:大家好,我是Contra,大家可以叫我老罗。大概在2016年,我开始涉足科技艺术领域。当时先开设了一个公众号,主要关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运用计算机、电子信息以及机械等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从院校专业角度来讲,这种创作形式很常见,像数字媒体艺术、交互媒体,特别是涉及人工智能的领域,主要围绕这些技术在设计和艺术领域的一些应用。 我主要从实验编程开始,通过公众号慢慢组建起一个社群,大家都对科技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社群成员的背景有开发者、程序员、硬件工程师、设计师、专职艺术家、教师等等,来自各行各业。 我2000年进入北航上学,本科读的是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转到软件工程专业,然后就开始做游戏。我在网易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也在腾讯任职。我在腾讯负责技术美术业务线,就是technical artist。 老鲍:既然有机会接触到这个领域,那你是怎么延续做这件事的?在什么时候开始创业的? 罗老师:我从2006、2007年实习时,就把科技艺术当作业余爱好一直关注。我们那时就开始组织一些社群活动,然后一直延续下来。从网易离职后,我开始创业,从事移动互联网领域,后来我做了很多软硬件集成解决方案的展览,这些其实可以看作科技艺术商业项目,比如品牌年会、国际论坛、车展上酷炫的交互装置和计算机相关展示形式,因为与我的科技艺术爱好实现手段是一致的,两边都不耽误,所以社群也一直在做。 零几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中国比较早也比较全面的交互媒体艺术论坛HUDOIT,用论坛来做社群,后来有了公众号,又慢慢转移到微信群等新形式。2020年后,腾讯向我发出邀请,进入ISUX设计师团队,我以官方认证身份,从开发团队转到设计师团队,感觉很有意义。 从腾讯离职后,我正式开始做科技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一直到现在。 老鲍:在创业过程中,你觉得遇到了哪些艰难的挑战?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罗老师:实验编程是个跨学科融合的领域。在做商业类的项目时,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并没有太多需要纠结的地方,和做产品一样,根据客户目的把思路设计清楚,再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就行。不管是软件、硬件,要是做交互装置,可能还会用到传感器、动作捕捉等,这和普通外包形式差不多。 但如果是进行艺术创作,难度就不一样了。如果你是个体从业者,要是技术出身,难点就在于如何让作品表达出艺术性;如果你要做独立艺术家,每个行业都有它固定的圈子,怎么让作品在艺术圈获得认可是个问题。因为是跨学科,就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了解不同领域。 你要是设计或艺术专业背景,从事这行需要花很多时间在技术钻研上。虽说不用钻研得太深,但艺术背景的人往往会对代码有恐惧,很多时候就卡在命令行、部署、脚本这些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上,其实真正涉及开发的并不多。现在工具很便捷,AI也能生成代码,方式很多样。主要问题还是认知上的困难,对陌生领域一开始总会有点担心。 从创作和教学角度来说,这两年我主要做AI艺术训练营,遇到的主要困难是AI发展实在太快了,每期训练营或去大学讲课的课件都没办法复用,都得重新做,从实操角度做教学,就得一直跟进,这点挺让人头疼的。 02 课程与学员 老鲍:你的课程体系包含哪些门类,是如何搭建的呢?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罗老师:我的课程最大的特色是AI训练营。从前两年开始,因为我之前的课程多以图像模型的教学居多,所以先从图像模型进入大家的视野,包含最基础的人工智能原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联等基础理论,还会讲解相关组件和案例,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AI软件层面的使用。 AI软件分为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商业软件的生态很成熟、操作简单,教学时主要是分享案例,传授四五款软件组合使用的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快速达到各类效果。开源软件生态以图像领域的Stable Diffusion、Flux等模型为主。 商业软件功能强,但一些垂直场景定制还是需要借助开源软件的工作流来完成。而且学习开源软件能帮助学生提升综合技能,因为这涉及到部署和编程的逻辑思路,能让学生从技术角度分析问题,而不只是从一个软件使用者的角度去看待它。 从应用端来看,课程分为AI图像、AI影像视频、AI音乐、AI写作等。整体而言,我的教学内容和院校内系统化教学更接近一点。 老鲍:学员也好,高校老师也好,作为AI艺术创作者,他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或能力才能跟上这一发展进程?哪些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罗老师:你要对技术发展与自身行业的结合比较敏锐,这既可以表现为对技术本身敏感,也可以是虽起初对技术不那么敏锐,但对自身行业有深刻了解,了解行业的需求缺口,而这些缺口很可能正是当下或未来新技术能够弥补的。创作者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综合考量,把握发展方向。 随着AI的发展,新技术不只是给你带来学习负担,创作门槛也降的越来越低。现在,借助AI学习AI成为趋势,像Deepseek、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智能体工具,能帮助创作者大幅提升效率。过去创作者可能会在某些技能点上卡壳,耗费大量时间,现在通过智能体组合就能顺利完成任务。 03 社群与推广 老鲍: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社群是怎么运营的? 罗老师:早期我通过论坛积累了一批老用户,后来做微信群,交流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前两年,群里的交流质量特别高,很多上班族甚至会在下班坐地铁时,把当天群里的聊天记录从头到尾翻看一遍,就怕错过重要信息。 因为在入群时,我都会询问大家很多问题,比如专业、行业背景、有没有作品集或网站等。当然这些都不是必须的,但这确实筛掉了一些路人以及营销号,社群质量会比较高,但是社群体量就会小一点,这两者是有点矛盾的。 现在我多开了几个群,感觉社群运营形态需要更新换代,可还没想好新形态是什么样。目前我用小鹅通圈子来打通各微信群间的信息,群里的知识沉淀、PDF等资料都存放在里面。但这两年用户习惯受AI和短视频影响,大家觉得在微信里说话已是极限了,即便小鹅通圈子是小程序,微信自动登录很便捷,也很少有人会主动把好东西分享到圈子里。 我的社群是非营利性质的,但是仍保留一定的加入门槛,以便提升社群的交流质量。 04
老鲍:从你的专业视角来看,这几年AI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感受?你对未来趋势有什么样的判断? 罗老师: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这半年,AI的完备化、成熟化工具越来越多,普通人接触AI的门槛再进一步降低。所以,根本不用讨论AI是不是趋势、该不该学,大家拥抱AI就好。AI具有两面性,但它带来的正向价值远远高于副作用。 从职业角度来看,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在一些职业学校开展AI教学合作课程。相比AI刚兴起时所探讨的艺术创作领域,现在AI在职业教育中的落地更加直接,对客户的影响力也会更加的直接。 以前我们关注AI艺术,是因为你要的是一个艺术品,你要注重艺术品的表现等。但实际上,有很多人也在探索如何利用AI赋能电商,如何让一个产品卖得更好。他会不断优化工作流程,这种优化的复杂程度和有效性,远超各类分享会上那些看似高大上的AI应用案例。 我接触过一些不常公开露面的团队,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AI的运用非常接地气,比如利用AI卖鞋,或者创建机器人账号提升数据等。AI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率或许已经超出我们很多人的想象,所以,大家要抓紧接触AI,拥抱AI,先了解,了解完以后想吐槽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