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儿童美育发展12年,打造识美育美能力

2024-12-23 13:45:12

专注儿童美育发展12年,打造识美育美能力

本期嘉宾:曹栋

所属行业:艺术教育

客户介绍:老鲍对话标杆第481期,邀请了元兮美育创始人——曹栋老师

本期聊天围绕专注儿童美育发展12年,打造识美育美能力主题展开,我们精选了部分直播中的对话内容,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收看直播回放。

节目主播:小鹅通创始人CEO——老鲍

01

如何走上美育道路?

老鲍:曹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吗?听他们说你是国内最早的博士。

曹栋:从我个人成长角度来说,在国内美术教育领域,我无疑是受益于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成果的人,我本科与硕士就读于清华美院,之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实践类艺术博士学位,是零几年国家设立相关学位之初培养的博士之一。可以说,我一直处于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的滋养之中,是既得利益者。但也正因如此,我对美育有了更多的思考,毕竟我是从这片教育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老鲍:你刚才提到在这个行业里,后来想要出来创业,想做一些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这是怎样一个过程呢?你作为中国较早的一批从业者,可能看到国内存在诸多缺失,或者某些方向不够完善,于是就开始自己去开拓创新,创造一些新的东西了。

曹栋:正是因为我在传统美术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在完成本硕博学业后,真正面临创新时就会陷入困境。如果不需要创新,就遵循某种语言风格、既定美术理论规则运行就好。

但当走到一定高度,需要创新时,却发现创作者最重要的自我意识缺失了。艺术创新与一般创新尤其是科学创新不同,科学创新是精益求精,而艺术创新需找寻个性和不一样的自我表达。传统教育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重视自我成长,导致真正创新时压力很大,不知从哪走,因为自我意识薄弱、个性完全没塑造起来,虽获得良好教育资源却仍有不足,这就产生了在创作中如何找回自我的矛盾。

而我从教育终点回溯时遇到了美育,最初也没有考虑从事美育,只是自己创新遭遇瓶颈、不知所措后,在寻找美、寻找自己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走上了美育的路上。

老鲍: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在创业这几年里,我自己阅读了一些书籍,内心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悟。我也留意到社会上的一些情况,我的第一反应是,虽然做美育这件事很美好,但不知道现在的家长是否已经达到能够接受的阶段?家长们对于美育的认知这几年有了哪些变化?

曹栋:在疫情之前,家长们普遍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特长的准备,不过也有部分家长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的成长空间。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我孩子在北京一些学校就读,周围朋友对教育有一定理解,能够包容我开设的试探性与创造性课程,认可我在教育上的思考与反思能力,对孩子成绩的要求也不再那么严苛。

但普遍来讲,直至当下,许多家长对美育的内涵依然认识不清。十多年前,家长们可能对美育毫无概念,而疫情之后,尤其是近一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大家开始不断追问人与机器的区别所在,这时候人们发现,这种差异正体现在美育所聚焦的维度上,即人如何感知、创造以及发现自我,美育也因此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老鲍:当你遭遇瓶颈时,为何选择了小孩群体,而非成年人或者其他群体,比如你的研究生、你的学生呢?

曹栋:这涉及到溯源的问题,就像我们探讨人的存在时,要还原到最初的感觉,艺术创新也好,其他创新也罢,都得追溯艺术起源之处。当时艺术领域有种观点,如果要真正实现创新,就得回到源头,回到原始艺术、回到儿童艺术中去。我虽对此懵懵懂懂,不太清楚儿童艺术究竟能带给我什么,但那时正好我女儿在成长。

我当时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心想与其这样颓废茫然下去,不如先教教孩子。所以这既是现实情境所迫下的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回归,有时候人在逃避时其实就是在进行另一种回归。

老鲍:我明白你有那样的想法了,可究竟是怎样引导孩子的呢?又是如何将其转化成一个产品的呢?

曹栋:它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前段时间我出版了一本书叫《识美十法》,这本书其实就是记录了从最初完全无意识的表达逐步发展到充满遐想,进而完成溯源孩子审美的整个过程。

当我们认识到艺术是一种语言呈现的时候,就可以依照语言学的逻辑去引导孩子。从最初咿咿呀呀、连带着手势动作的简单表达,逐渐过渡到边想象边用语言表述,最终形成带有意向、象征以及隐喻性的表达,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成长的过程。

02

如何传播美育?

老鲍:你是如何将这种理想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呈现出来的呢?尤其是在线上方面,能不能分享一下?

曹栋:我觉得这就是福祸相依。疫情初期,我作为传统美术出身的人,第一反应是画画就应该手把手教,觉得隔着屏幕远程教学难以形成有效语言对话,但因疫情被迫线上教学后,却发现美育线上教学效果比线下更佳。

因为人的经验分为感觉经验和回味经验两部分。以往我们总认为吃、喝、玩等经历就是经验,却忽略了回味经验的重要性与价值。比如孩子玩游戏后,不仅会回味当天内容,还会设想明天如何更好地玩游戏,甚至构思新的角色与玩法。

实际线上美育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对经验进行回味、反思与想象。它促使孩子脱离单纯基于身体的感性体验,就像哲学引导人脱离大地去开启新世界一样。这是我后来在线上美育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有些遐想的展开,线下会受到现实的羁绊,孩子专注于手上事物时往往不会展开想象。

所以线上教学起初虽是无奈之举,后来却发现它能让孩子的经验更完整。只有感觉经验是不完整的,有了回味、沉淀与遐想才构成完整经验。现在的孩子感觉经验丰富,他们缺的是对感觉经验的回味与反思,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线上教学比单纯线下玩乐体验更丰富,即使作为与线下平行的教学体系,它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老鲍:那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你线上课程大概是怎样的?因为我不能隔着屏幕设想,我想直观地感受一下。

曹栋:它大致是这样一种状态,比如,我想让孩子们回味自己愉悦的经验,就会找一个载体,像五彩带。找到后,便在屏幕上和孩子们互动,比如在舞蹈过程中,设定通过在空中画出特定线条来实现魔法,像画出软软的线条能换来小雨,硬一点的线条挥舞起来能换来狂风暴雨,劲儿大些的线条能换来飓风。那么孩子们就会很乐意拿着彩带,像魔术师一样去表演。

接着,当孩子们把这些画下来时,会发现柔软的音乐、线条能构成柔软的画面,进而联想到小雨、小花等一系列相关影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回味了脑海中的想象经验,并将其呈现在画面上开始涂画。

而当孩子拿着自己的画,向父母或其他人讲述时,唤起的其实就是画中蕴含的自身经验与想象。这时,我们就赋予了他们一个完整的美的经验,当经验是完整且美的,美育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根本无需特意告知孩子这样的曲线代表柔软之类的内容,因为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与图画中已经体会到了相关内容。

老鲍:那除了让孩子进行画画这类活动之外,作为家长,在家里有哪些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能够有利于培养孩子在美育方面的素养呢?

曹栋:其实,我目前正在研发相关课程。在《识美十法》这本书里,从10个角度让家长以最本源而非学术的方式去理解艺术,也就是从美育视角去看待艺术。我觉得这是家长最直接的理解途径,对标现代艺术,真正关注内心层面的艺术。

艺术有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类型,也有服务于自我认知的类型。让家长看孩子画作时对标现代艺术,而非古典、写实艺术,这样家长就能明白原来表达情绪之类的也能成为艺术。当家长对艺术有了更宽泛的认知,就能更包容地接受和理解孩子的表达了,这也是我正在做的一项工作,把相关内容做成书和课程。

第二项工作是采用与当代绘画相反的方式。当代绘画侧重于观察、表现自然以及反映社会,而我现在倡导的绘画是如何抒发自我情感。我每周会带着家长在线上进行这种抒发式绘画,让家长带着自身情感去作画,当家长有了这样的绘画经验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为何那样去表达了,有些家长还会每周陪着孩子一起进行这种书写性绘画。

第三项工作是在课程里设置儿童观察板块,通过对标艺术哲学进行还原的方式,挖掘艺术最底层的逻辑,比如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经验的凝聚、是感觉的集合等,从这些角度引导家长去观察和看懂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涂鸦背后的深意时,家庭美育也就得以开展了。

30人内永久试用
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